喷混植生技术是以工程力学和生物学理论为依据,利用客土(基质)与水泥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,运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、肥料、**物质、保水材料、粘结材料、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,形成近 10㎝厚具有连续空隙的硬化体。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、发芽、生长,一定程度的硬化还可防止雨水冲刷,从而达到恢复植被、改善景观、保护环境的目的。 喷混植生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成孔物质的合理配置,在岩石坡面上营造一个既能让植物生长发育,又可以使种植基质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,使建植层固、液、气三相物质基于平衡。喷混植生技术实现了边坡防护和景观绿化两大功能的**结合,是环境保护和*绿化工程的一大突破。 喷混植生原理 喷混植生技术主要原理: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(普通硅酸盐水泥)和固网技术,使客土物料紧贴石坡坡面,创造草类与灌木生存的良好环境,恢复石质坡面生态复合功能。喷混植生新技术,适用于不同坡度硬质石坡面或风化石质的坡面。 目前,在岩石边坡生态防护中常用的粘结剂是425#硅酸盐水泥。由于水泥呈碱性,一般来说对灌草种子的生根和发芽是有害的。喷混基质pH值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,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、土壤微生物活性、植物根系生长和抗性大小以及植物群落的构成等几个方面。在喷混基料中加入辅助粘结剂(如红粘土、过磷酸钙)和pH缓冲剂,利用它们本身的酸碱性、缓冲性和红粘土的高量活性铝水解产生的酸度进行pH调节,使喷混基料的pH值由强碱性(pH 8.0~8.5)降低到中性(pH 6.8~7.2),以适合植物生长。喷混基料的pH值会随植物生长而有一定的降幅。所以,应采用比较成熟的pH值调节技术使喷混基料的pH值调节到一个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。 喷混植生技术分基底和表层两层来实施喷播,基底7~8cm,表层2~3cm;基底种子用量占20~30%,表层种子用量占70~80%。分层喷播有利于提高出苗率、成苗率,缩短见绿与覆盖时间,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养护成本。 喷混材料的选择 喷混材料的选择包括土壤、**质、肥料、保水材料、粘合剂等。基质材料配比和植物品种选配因立地条件而异。基质层:**客土55%,0.3~0.5mm砂10%,水泥3.5~8%,泥炭土20%,木纤维6%。植生层:粘土30~40%、泥炭土50~60%、植物纤维2%,**肥5%、保水剂0.8~1‰、粘合剂1~1.5‰、复合肥2% ;成员禾本科、豆科、菊科植物。 1.土壤:土壤是为植物长期生长提供并储存养分的基础载体,须因地制宜,就近选择壤土和砂壤土为宜,为避免肥力不够,还须与园土或肥土以适当比例配合使用。土壤要保持干燥,过筛,去除粗的颗粒和杂质后用于喷播。如取土黏性较重,应适当添加10~15%的砂混合,在提高黏土通透性的同时,有助于粘结剂的粘结强度。 2.**质:**质是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根系生长空间的基础材料,有泥炭、锯末、秸秆、糠壳等。其中,泥炭以其*特的轻质、持水、透气和富含**质等特点成为较佳选择,它可以蓄水保水,防止板结,改善土壤物理性质,保持肥效的持久。 3.肥料:肥料旨在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营养,通常采用化学复合肥、尿素、长效氮肥和生物肥,以**植物不同时期的养分需求及后期肥料养分的持续供应。 4.保水剂:是为了在水分富裕时吸收水分,在植被层形成“储水库”,待天气干燥时为植物提供水分的高分子材料。因为喷混植生建植层厚度通常较薄,且岩体面为不透水层面,使得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对气候相当敏感,稍一干旱植物便可能凋萎死亡,所以加入保水材料是岩面植物得以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,是喷混植生**的材料之一。 5.粘合剂:粘合剂通过其胶结作用使喷混基质与岩面粘结,并使喷混基质硬化,从而避免雨水及喷灌对种植基质造成侵蚀、冲刷,防止水土流失。在岩石边坡生态防护中较常用的粘结剂是高分子材料。除此之外,还有425#硅酸盐水泥。 6.杀虫剂:为了使**植生基材的贮存和使用不对环境及植物种子造成危害,**在**植生基材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杀虫剂,以杀死基材中的害虫,提高**植生基材的质量。 7.种子:植物种子的选择及配置应考虑气候适应性、土壤适应性、抗旱抗逆性以及抗侵蚀冲刷、抗污吸污、易粗放管理能力等各种因素。在满足护坡的同时还需考虑园林景观绿化效果,这要求植物既要**生长覆盖,又要兼顾植物多样性、立体化原则。在具体操作中,应该以地带性植被、乡土植物为基调,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**植物和外地植物,构建乔、灌、草自然群落的主体生态模式。 8.挂网:挂网及锚杆材料的选配旨在加固喷混基材,减少雨水对喷混基材的冲刷,防止喷混基底垮塌(在低缓岩石边坡可不用锚杆挂网)。所用的网一般是镀锌铁丝网,网幅规格2.0 m×20m=40㎡,网眼Φ4~5㎝,网平行对接不搭接。使用的锚杆通常为罗纹钢,埋入锚孔,沙浆灌注固定。